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表述: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表述: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县域经济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突出抓好县城扩容提质。加强交通网络、旗县电力扩容、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城镇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城镇、农村牧区、矿区和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好家园。
内蒙古: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赵云平 韩淑梅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支撑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内蒙古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意义
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2005年,我区城乡收入比为3.06:1;2011年,城乡收入比扩大到3.1:1。农牧民收入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工资性收入偏低。2011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10.86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工资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9.7%,比全国低22.8个百分点。此外,城乡社会保障差别明显、农牧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更为明显。导致我区城乡差距的核心是县域经济不发达,为农牧民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为县级财政提供收入的能力有限。县域经济大部分是与地区资源相结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门槛低、易操作、普通劳动人员都可以胜任等特点。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拓展农牧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可以增加县级财政收入,使县级政府有更多可用财力加大对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有效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三农三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2.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2011年,县域经济总量前10名的旗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占到全区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仍有58个旗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到5亿元。从东五盟市旗县与呼包鄂地区所辖旗县来看,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准格尔旗为830亿元,最低的阿尔山市仅为10.6亿元,相差78倍。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2011年,伊金霍洛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6.5亿元,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26亿元,相差近53倍。县域经济对经济发展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区域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上。我区呼包鄂经济之所以发达,主要是县域经济发达。如全区2个全国百强县都在呼包鄂地区;21个西部百强县,有11个集中在呼包鄂地区。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可有效提升各旗县特别是落后旗县的综合实力,使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区农牧业基础仍然薄弱,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格局。县域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城镇化率仅为31.8%。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交汇点。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可以使优势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升,可以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地域特色发展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使城市经济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此外,还可为农畜产品创造稳定的市场需求,为农畜产品转化提供渠道,促进农牧业生产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的产业化模式迈进。可见,县域经济是“四化同步”的一个有力抓手。
二、内蒙古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截至2012年底,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区总量的59%;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区的64%。但是,我区县域经济仍存在着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特色不突出、县城保障能力弱等问题。新形势下,要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要注重做好四方面的建设。
1.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短缺,培育主导产业,要坚持借助外力和培育内力并重的发展原则。借助外力,就是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我区一定要紧紧抓住国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机遇,主动作为。承接产业转移要注重做好两方面的结合。一是要与既有优势产业相结合。要围绕着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使其做大做强。二是要与新一轮产业转移特点相结合。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结构高度化、分段化趋势特点。要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链分支环节——中间价值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内力就是要积极推进全民创业。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群众创业热情,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大力培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推进城镇发展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城镇建设要根据未来城镇化人口的发展趋势,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在做大中心城市的同时做大县城,发展特色镇、专业镇。县城建设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打造一批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的重点县城。建制镇建设,要围绕区域资源和产业特点,对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集聚带动力强的专业镇、特色镇。推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在产业层次上差别化发展。城市经济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的行业,把相对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让给县域经济发展。鼓励城市经济加强专业化分工,实现产业链分解,把配套型、服务型产业实行外包,让县域经济进行配套发展。最终形成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加大投入。突出抓好旗县城关镇和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牧区饮水工程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结构、扩大路网覆盖面,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推进县城电力扩容、农村牧区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城乡电网同价。加快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宽带、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4.加大生态环境保护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一定要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绝不是鼓励遍地开花,一定要与当地基础和特色相结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符合未来我区人口转移趋势。要坚持特色发展,集中集聚发展。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坚决杜绝遍地开花式发展造成环境破坏。自治区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坚持各旗县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各旗县主导产业。
延伸资料: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城镇化实施顺利与否与基层政府的执行有莫大关系。县级政府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县级政府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与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真怀和河北省灵寿县县长周雪军进行了深入对话。
要突破传统
《中国经营报》:县域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矛盾点最突出的地方,县级政府应该怎样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肖金成:城镇化水平在多大范围内考核确实是个问题。我认为,城镇化水平不能在县级考核。有的县级政府所在地连城市都算不上,城镇化水平没必要推得那么高,高了也不一定是好事,低了也不一定是坏事。农业县的城镇化就更不能推得太高了。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是包括城市和城镇在内的区域,比较吻合的应该是地级市的范围,这个地区有中心城市,也有县城,更有城镇。
县域经济其实是行政区的经济,在相对封闭的行政范围内,不是城市经济带动的区域。经济范围大小不是人为划定的,是由我国的城市体系带动的结果。在一个县域里面也可以有多个经济中心,一个城镇可以辐射方圆10公里的。
彭真怀:在我国,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下行的风险越来越大,小城镇建设其实是目前可以持续培育的空间因素。这是梳理基本国情以后得出的一个逻辑结论,对国家未来走向影响深远。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需要改变“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先工业、后农业”的思维定势,打破传统思路推进小城镇建设。
我认为,在县域,我国应该依托农业发展工业,迁村并居、合乡并镇,建设重点镇,将县域经济激活。
未来需要限制甚至禁止大城市继续扩张,限制地级市的发展,鼓励县城发展,重点帮助重点小城镇建设。
针对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我们应该调整现行的贷款政策,扩大贷款范围,构建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稳定就业,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减少农民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支出,稳定他们的收入预期。
当然,这需要一整套的政策配套。我正在带一个小组进行相关研究,2013年1月底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方案交给有关部门。
周雪军:城镇化是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涉及产业结构优化、人口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对于县城,尤其是像灵寿县这样一个农业县、贫困县、后发地区来说,推进城镇化就不是单纯的提高城镇化率,更重要的是城镇功能是否完备、定位是否准确、作用如何发挥等。我认为,推进城镇化,更主要的是发挥区域特色,培育更多的优势产业,吸引更多的农民转化成产业工人,提高城镇化质量。
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体到灵寿县,我们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掘放大优势,扶植推动产业。在工作整体把握上,是农业产业化提升,工业化加紧补课,城镇化务必上车,确保在城镇化工作上实现突破。
产业是关键
《中国经营报》:对于县域来说,推进城镇化的困难有哪些?
肖金成:对一个县城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能否吸引产业进来,另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能不能留住企业。一些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在县域,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搬走了,总部迁到上一级城市去了。譬如在长三角,一些企业发展大了,不是跑到杭州,就是直接去上海了,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都希望到上海去。这其实是本能,企业和人是一样的,都是往上走的,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去,这是利润驱动的结果。
彭真怀:2000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小城镇建设做出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在此后历次农村工作会议以及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中,也反复提出要搞好小城镇建设。但客观地看,一些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缺乏长远规划,布局不合理,盲目攀比扩张,基础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
这些障碍主要包括:一是扶持政策缺乏协调。各地支持小城镇的积极性很高,但大多集中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中西部地区有畏难情绪。中央各部委扶持配套政策协调性不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很难形成协调、联动的合力。
二是规划管理水平偏低。小城镇规划水平不高是普遍的现象,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省、市、县、镇各级规划不衔接。有的规划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有的规划可操作性不足,缺少有效手段。小城镇如何提高规划水平,值得高度关注。
三是地方财政配套困难。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省对市、县(市、区)两级的财政分配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大部分县(市、区)财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和省实施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一般都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地方财政风险偏大,社会资源利用不足。
四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乡镇传统管理模式涉及行业较广、部门较多,与市场经济不匹配,很多体制性难题有待突破。正在摸索当中的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减免,在目前还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很难适应改革所带来的资金需求,很难适应人、财、物管理模式的变化。
五是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已经改制为民营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传统模式发生了变化,通过乡镇企业、以工哺农、以工兴镇的机制已经衰退,但新的增长机制并没有同步形成。
周雪军:最大的挑战就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城市发展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在过去的发展周期里,由于观念闭塞、交通不便等因素,我们没有赶上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城镇化也只是进行了一些探索工作,但都属于自然发展、自然推动,按部就班。我们的城镇化应该怎么建设,走什么样的模式,我认为这是最大的挑战。此外,遇到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投资、土地整合和干部群众观念的问题。
要靠大项目带动
《中国经营报》:城镇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目标。在县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
肖金成: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市,就有可能实现土地的集约化规模生产,当然可以提高城镇化率。工业化应该跟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些可以发挥优势的产业吸引进来,这方面必须由市场来决定,并不是想发展起来就能发展的。工业发展好了,城镇化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多,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同时带动服务业等,这才是“三化”协调。
周雪军:灵寿县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化水平已经有了大的提升,但放到河北来说还相当的低,可以说我们工业化的“功课”已经落后不少。目前,城镇化这趟列车在全国范围内全速前进,我们在工业化“补课”的同时,决不能再在城镇化方面落后,我们还要在城镇化方面先试、先行,有所突破,即“工业化加紧补课、城镇化务必上车”。
2012年,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灵寿县发展的关键性举措,一共签下26个项目,总金额达到87.94亿元,合同引进资金68.54亿元。其中,引进央企项目2个,总投资20.6亿元。同时,灵寿县经济开发区已被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序列,目前已有65家企业入驻开发区。
这些项目的引进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群众向城区集中,同时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目前,一大批商贸服务业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城镇的承载力进一步提高,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这就形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相促进、双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