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经 ...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当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多数建筑企业仍属于劳务密集、粗放式和外延式发展模式。即产出的提高基本上依靠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总产值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趋势呈正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总产值的增加是靠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技术因素在建筑生产中的作用未能实现。这种发展受有限资源的限制,并且与先进企业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投入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更高的产出的内涵式发展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思考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克服目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关键是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条主线,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立足内外环境,结合组织特点,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坚持组织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1.经营战略创新。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坚持做稳做强主业的思想不动摇的经营战略理念,高度重视经营开发工作,要在企业范围内加大经营开发力度、优化配置经营管理班子和经营队伍。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做到三要:一要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市场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二要把经营开发工作和资本运营、多元经营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主业精做、适度多元的发展定位;三要重视发挥管理创新和人才效应在经营开发中的作用。
2.组织结构创新。为适应多元发展的需要,企业纵向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要将管理重点放在项目上,减少管理层次和裁减冗员,提高管理实效;企业横向组织结构逐步实施综合化管理,改变部门工作重复设置的格局,简化专业分工,突出团队合作和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与作用;企业管理体制探索分权化管理模式,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调动起各级、各方面的职能和各司其职的敬业激情;企业运行机制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将分工协作变为契约关系,企业内各经济体均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员工行为由被动执行转向创新与创造。
3.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重头戏,必须把握住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和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定位和关系。公司总部为经营决策层,项目经理部为施工管理层,施工队伍为劳务作业层。企业管理层次与项目管理层次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二者大目标都属于企业管理范畴,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都是为了促进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二者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同之处主要是层次、主体、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不同。企业层次对项目的管理主要是一种宏观的调控,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管理,而项目管理则是对一个施工项目实施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和协调,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一个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过程。
4.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有序运行、步调一致的制度和方法。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各类组织和人员有效运作的根本保证。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就是要把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管理中来,使公司的收益、项目部的收入及全体员工(包括项目经理)的收入与责任成本管理制度紧密挂钩。这就将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最终化为每个员工追求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建立起一个能够把企业各种形态的资本和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运作,争取获得最大综合效益的良性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
5.管理手段创新。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运用,要将信息化管理全方位覆盖到投融资、经营、计划、进度、质量、技术、安全、资产、设备、物资、成本、项目、现场、资料、办公自动化、档案、人事、劳资、绩效、招聘、培训、应用报表等各项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的工作中,确保系统与模块上线运行正常;加速推进会计工作、财务管理、资产经营、审计监督进入管理信息化系统上线运行,有效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