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诺基亚手机曾经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大多数人在前几年谁没用过一款“诺基亚”呢?曾经,它就是高端大气的代表 ...
编者的话
诺基亚手机曾经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大多数人在前几年谁没用过一款“诺基亚”呢?曾经,它就是高端大气的代表;曾经,它就是设计优良的代表;曾经,它就是质量有保障的代表……2008年,诺基亚手机的市场占有率还高达全球4成,是当之无愧的手机霸主。然而短短4年之间,诺基亚手机似乎渐渐销声匿迹了。看看我们身边,大行其道的是苹果、三星,甚至一些国产机都已经迎头追上,受到热捧。而诺基亚手机竟在4年之间,市值暴跌87%。直到今年4月,被微软收购。虽然诺基亚的品牌得以保留,但它已经不是从前的诺基亚了。
等不到夏天的诺基亚,发生了什么事?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太大,所以诺基亚无法应变,来不及推出智能手机,在高阶市场被苹果的iPhone占据,低价市场被中国的手机侵蚀的情况下,等于腹背受敌。那么事实是这样吗?
消息一:2014年4月27日,微软对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的收购案正式完成,“诺基亚(Nokia)”品牌被保留。
消息二:跟2007年高峰相比,诺基亚今日市值已暴跌87%,还被台湾的HTC超越。
消息三:诺基亚市场占有率从2008年的4成以上,降到今日的25%。连续14年的全球手机市场冠军地位,被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取代和苹果(Apple)超越,跌至第三。
消息四:信评机构惠誉国际已把诺基亚的债务评级从“BBB+”下调至“BBB-”,即尚差一级就与垃圾级别看齐。
其实诺基亚一直不敢掉以轻心
1990年底,诺基亚的执行长官欧里拉就提出,行动电话就是把网路放在每个人口袋里的产品概念。
1996年,诺基亚推出智能手机的概念机。比苹果的iPhone早了10年以上。
2007年,诺基亚率先在全球推出行动网路品牌OVI,比苹果的AppStore早了1年。
2007年10月,诺基亚以81亿美元收购美国地图供应商Navteq,因为诺基亚知道,未来的竞争在服务。
早就看到趋势,怎么还是走向败局?是因为诺基亚内部技术力跟不上大趋势?输在技术落后?错!诺基亚的触控开发进程,和苹果有得拼。早在2004年,诺基亚内部就开发出触控技术,甚至已经开发出现在当红的3D技术。翻开诺基亚的财报,单2013年诺基亚的研发费用,估计就花到58亿欧元,是苹果的4倍以上。
然而,诺基亚虽然拥有最庞大的研发资源,但是这几年却没能力或是决心将其转化为战场上的武器。他们的管理阶层总习惯说:“这个技术的市场太小,没人要买,这得花太多成本……”可以说,诺基亚手机的领导层一直在错误地估计市场,也一直小看了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所以,直到iPhone推出一年后,诺基亚才推出第一款触控技术的手机。
诺基亚并不是迂腐失能的官僚组织。它具有北欧人特有的严谨、务实。但诺基亚还是从瞬息万变的市场败下阵来。超强的研发团队是诺基亚的优点,也成为其核心能力,但是一旦太过注重自己的优点,固步自封,核心能力就会变核心障碍。
一直追求高效率,却败给了高效率控制成本
诺基亚的成本控制能力,早已成为成功教案。在供应链、采购与大量生产能力上的强化,让诺基亚能够推出售价仅32美元的手机,与此同时,类似功能手机的平均售价,在美国与欧洲,分别是206美元与238美元。诺基亚能做到这点,靠的是高超的设计能力。
手机开发亚英体育平均需要1年的周期时,诺基亚1年却可以推出超过50款以上的手机,同一时期,销售的机种超过100种。如果说,一款手机的零件数约为300个,需要50几种不同的零件。诺基亚销售100款手机,却只需要储备500种零件。其他竞争者的备料量是它的1.5倍。这让其不仅可降低零件储备成本,也因为零件共用,得以透过庞大的经济规模,降低采购成本。
精密计算,不是没有原因的。诺基亚几乎拥有全世界最复杂的供应链。目前,诺基亚在全球有超过10个生产基地,有50个策略合作伙伴,单在印度,诺基亚就有超过800个维修中心,覆盖412个城镇。
但同时,这么精密的环节咬合,也使得每个环节都必须精确控制风险与成本。追求成本与极致效率的态度,似乎真让诺基亚连续犯下失误。
诺基亚舍弃了继续开发触控产品,因为它的高成本风险。若以iPhone4使用的触控面板单价推估,一支手机至少要多花10美元的成本。对一个年销售量4亿支手机的公司而言,一个一块钱零件的采购错误,都要花上新台币四亿元代价。更遑论这个还未被证实的市场新技术。
隔绝竞争对手的高墙害惨了自己
首先是缺席美国市场。因为怕延迟在其他市场推出新品的速度。“我们是规模跟成功的牺牲者,”诺基亚执行副总裁麦德薇曾说过。美国市场主要是由大电信商所主导,为了市场划分,他们会非常强力要求手机供应商打造个别特殊功能,诺基亚觉得这样相对剥夺其他市场产品开发的资源。
其次是不愿早一点放弃已落后的软件作业系统塞班。原因在于,除塞班曾在市场有近8成的成功纪录外,其另一个关键是,诺基亚就是靠软、硬件一手包,才能随需要随时改变设计,又快又便宜,所以,以为更好地控制了产业链,其实是在失去灵活和机动。最后,诺基亚连翻身的希望——新作业平台MeeGo都失去了。
“那是2007年,iPhone推出那一年,我得到一个新的任务,去设计一个全新的作业系统Maemo(MeeGo作业系统的前身)。我们集中了全球最好的软件人才,大约60人。在赫尔辛基的大楼里我们被隔绝,大家不能接触我们,我知道有些事将发生。”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诺基亚前设计主管说。诺基亚把设计团队分成两块——装置与服务,“两边对软件的看法不同,一个要用QT,一个要用Webkit。”于是,就在琢磨哪种技术的风险较低时,Maemo整个开发行程大延。“当时管理的主管罩不住技术人员。他只关心价值和数据,他并不真正关心产品的市场。”但是在地球的另一端,能够迅速发布新产品的苹果已经悄悄占领了市场,当苹果一支手机可以赚258美元时,诺基亚只能赚10美元。
错过MeeGo后,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如我们所知,诺基亚宣布裁员,选择与微软携手,希望突围。Google副总裁古诺托批评:“两只火鸡合在一起成不了雄鹰。”因为两者都是旧时代的案例。最终,归根结底是高效率的成本控制思维,是庞大的没有变通的产业链,杀死了诺基亚该有的创新。
链 接
诺基亚帝国起落
1865年:成立于芬兰诺基亚市,从事纸浆及造纸。
1977年:凯拉莫任CEO,定调转向科技业。员工逾13万人,占芬兰1%人口,贡献1.2%GDP。
1992年:欧里拉接掌CEO后,推出全球第一支GSM手机,奠定了手机王国地位。
1997年:打败当时的全球第一摩托罗拉以及爱立信等手机研发大户,登上全球王座。使手机走入普通人生活。
1998年:诺基亚和爱立信、摩托罗拉、Psion成立塞班平台,目的是整合PDA和手机。
2000年:登上Interbrand最有价值品牌排名第5名。
2001年:推出第一支塞班平台的诺基亚9210手机,并大卖。
2003年:三星推出贝壳机与彩色屏幕;康培凯接任诺基亚CEO;塞班系统市场占有率达72.8%,为全球第一。
2006年:飞利浦、NEC被诺基亚打败,退出手机市场。
2007年:第一代iPhone在美国上市;同期,三星打败摩托罗拉,成为全球第2大手机供应商。
2008年:诺基亚单季市场占有率破40%,刷新历史记录;HTC推出全球第1支GoogleAndroid手机。
2009年:摩托罗拉、三星、LG、索尼爱立信终止研发塞班平台。
2010年至今:埃洛普接任CEO。诺基亚与英特尔、Novell合作开发开放原始码的MeeGo平台,企图与苹果抗衡;苹果的iOS市占18.2%、Android市占38.9%,诺基亚的Symbian市占剩37.6%。
2011年:诺基亚和微软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财经网站预言,2012年诺基亚品牌将消失,传三星有意收购诺基亚。日本野村证券指出,三星将在第2季跃居市场龙头,终结诺基亚14年霸主地位。
2014年4月27日:微软对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的收购案正式完成,“诺基亚(Nokia)”品牌被保留。
一颗破坏式小“苹果”,
撂倒各界龙头
诺基亚手机霸业在苹果的冲击下濒临崩溃,让我们看看四年来诺基亚、苹果的市值变化——
2000年诺基亚市值是苹果24倍,2008年市值被苹果超越,2011年市值仅为苹果的7%。
但诺基亚不是苹果唯一的“受害者”。
简单的两个破坏式创新产品——手机iPhone与平板电脑iPad,可以对全球科技产业造成怎样的冲击?
当年手持式装置,掌上型电脑品牌Palm,几乎快要破产,幸亏惠普把它买下,才有得救。而在台湾的宏基,因为达不到财测目标,竟让执行长、全球总裁兰奇下台走人。其他的受害者还很多:英特尔、微软、美光、LG、黑莓机制造商RIM与游戏厂商任天堂,连亚马逊(Amazon)网路书店也在其中。因为iPad开卖65天内,电子书下载次数就达500万次,抢下约22%的电子书市场,即便亚马逊的Kindle早iPad三年推出,也只能坐看市场流失。苹果受害者俱乐部,株连范围超乎想像。卖键盘的厂商忽然没生意做,因为iPhone都是用一指触控搞定。最新的苹果受害者俱乐部成员是音乐产业。原因无他,苹果的iTunes音乐销量,超越Wal-Mart及BestBuy,成为全美最大唱片零售商,这让数家连锁唱片零售店关门大吉。